首页 [英美娛] 好萊塢搖滾日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36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10月8日,喬琳飛抵了紐約。幾乎沒空休息,她第二天就得出席《熱淚傷痕》在紐約電影節上的國內首映。首映後又是一輪媒體採訪馬拉松,這讓她在紐約多待了一天。

隨後10日晚上她就乘飛機飛回了洛杉磯,因為11日他們在洛杉磯還有一場首映禮。等應付完洛杉磯的媒體後,她基本上已經處在累得想昏迷的狀態了。

在此期間,各類美國媒體的影評也正式出爐了,評論上總體是有利的。《時代》雜誌誇獎喬琳成功利用導演的引導形式合理調整了整部電影的敘事節奏,「幫助演員從喧囂中發掘出了一些簡單且真實的東西」。

《綜藝》雜誌同樣表揚了喬琳的敘事節奏,稱讚她「巧妙地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切換,設法建立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情緒和節奏」,但他們也批評了她的新作品「缺乏驚悚片的核心驚悚特質,很難讓人從座位上跳起來」。

《華盛頓郵報》顯然不會贊同《綜藝》的評價,他們認為喬琳賦予了這部電影更深刻的維度,恐怖但不失真實,強調合理性而不是公式化的愚蠢情節,將人物角色的塑造放在了首位,微妙但是精細。

羅傑·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陽報》上的評價同樣肯定了喬琳的敘事節奏,他認為在閃回和回憶中講述故事顯然會讓故事情節脫離軌道,但是喬琳成功地避免了這個問題,故事正流暢地流動著。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更關注演員的表現,認為「凱西·貝茨提供了自從《驚情十日》以來最扣人心弦的表演」,批評喬琳總是使用「過於漫無邊際」的畫面構圖,從而削弱了整個故事的情緒。

《紐約時報》也把誇獎點完全放在了凱西·貝茨的表演上。他們對喬琳導演技巧的評價非常簡潔——「高效」。這幾乎讓喬琳有點搞不清楚這到底是肯定,還是一種居高臨下式的輕蔑,但從整篇影評的語調來看,她應該是受到了肯定。

當然,不是所有影評都這麼友善。《帝國》雜誌直接稱喬琳的作品是「電視電影的陳詞濫調,只是平均水平」。而《洛杉磯時報》則毫不客氣地攻擊她的執導削弱了女主角凱西·貝茨的表演。《紐約客》也認為故事的節奏太過平均,整個劇情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很難讓人驚訝。但他們也承認,史蒂芬·金的原著被很多人認為幾乎無法拍成電影,而喬琳交出的答案已經遠在及格線之上了。

總體上喬琳能感覺得出來,威尼斯電影節頒給她的金奧塞拉獎著實拉高了影評人的期待,他們大多數都認為她的作品並不差,但沒有驚艷到極致。對電影宣傳而言,這些評價已經不算消極了。

唯一讓喬琳失望的是,這些影評人居然沒有對電影的配樂加以重視!如果說這部電影有誰值得一個奧斯卡提名的話,喬琳一定會說是女主演凱西·貝茨和配樂丹尼·埃爾夫曼,後者所做的工作太棒了,以至於她一聽到成品就放棄了自己寫配樂!

10月13日,《熱淚傷痕》正式在全美1406家劇院上映。喬琳繼續按照公關團隊的要求瘋狂活躍在各種採訪上,希望能推動電影票房。

事實證明,喬琳的努力也不算白費。儘管不確定她的宣傳到底對電影有多少促進作用,但是《熱淚傷痕》的首周末票房是1377萬美元,在同期上映的《阿波羅13號》《不計代價》《七宗罪》《紅字》《末世紀暴潮》等片子裡排到了周末票房榜的第3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