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汴京小麵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66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她也不靠這些土地吃飯,讓一成糧食給佃農,他們便也能更好把孩子養大。

至於快食店,丁五石因日日做大鍋菜,整個人都瘦了些,但胳膊卻更粗壯了。如今他顛起那麼沉的大鍋來都得心應手,做起菜來也越來越麻利了。

如今訂餐量已經接近兩百份。

外城裡也有好幾家鋪子專門做團膳了,有的專門在城外的九大津渡碼頭搭棚子現炒現賣。城外碼頭離陳留、陳橋鎮更近,能直接從大量的農戶手裡買到不少便宜的蔬菜瓜果,而且他們做的團膳專供縴夫營、包夫,運營起來的方式又和沈渺有些不同。

外城搭棚子的有些像後世的自助快餐店,農戶供應什麼蔬菜,今兒棚子便做什麼菜,而且大多以素菜配饃饃為主,不能點菜,但量大管飽和便宜。

而且他們全天供應,據說是好幾個廚子拖家帶口合營的,輪流掌勺,即便深夜也亮著爐灶不休息。

劉豆蔻還特意跑去買過兩份來吃,味道倒是不差,而且賣得極為便宜,一份三個素菜的熱飯菜才十二文,若是只打一樣菜夾熱饃饃吃,甚至可以只要七文錢。

聽聞這生意極為火爆,連管理縴夫營的都綱偶爾都去光顧。

豆蔻用力咬著從外城買來的饃饃,氣不過道:“這是沈家阿姊想出來的點子,結果卻被他們拿去掙銀錢。”

沈渺笑道:“他們做得也不一樣啊,沒事的。”

她心裡倒沒有不舒服,反倒感嘆,真是不能小看大宋商販推陳出新的能力啊,這裡不愧是以商業聞名的朝代。汴京城其實各行各業競爭都不小,尤其是內城,街市上鱗次櫛比全是商鋪,賣什麼的都有。

沈渺團膳能做得起來便是找准了定位,外城這些開這種棚子團膳也是如此。

想到這裡,她又想到了康記。

這幾日出門買菜時,有時路過康記的鋪子,她也會駐足停下來看一看。那鋪子門板上還貼著招租的紅紙,看來還沒租出去。

沈渺仰起頭看得入神,康記的鋪子雖說有點舊,但是占地廣,比她兩個鋪子合起來都要大,而且還是兩層樓。鋪子背後便臨著汴河,二樓有違章搭建出來的露台,能站在上頭眺望江景。

這樣好地段的鋪子租起來一定價格不菲。

若是沈渺,這麼大的鋪子便絕不會做什麼親民的湯餅生意。其實當初康掌柜就應當下血本把這鋪子裝修得華麗一些,定位不敢比樊樓,也該比汴京城中的那“七十二家正店”吧?

不過也可能是康掌柜沒能取得正店招牌的原因。這東西不太好弄。

宋朝是榷酒制度,只有出錢買了官府酒麴的“正店”才能釀酒售賣。其他農戶、百姓、官宦和宗室人家釀的酒不可出售只能自飲。

譬如顧家的小酒坊便掛著已斑駁的“正店”牌子,這是他們家祖傳下來最值錢的東西——說明他們家原本也是經過官府許可能釀酒的正店酒戶。<="<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